1、准备篇

检查个人证件,备好项目宣传册

在一系列工作的筛选之后,我们小组最终明确了剩下的其他7家企业情况,进行标记留待后续工作开展,并给有可能的样本公司发去希望联系的短信和宣传册(文字来源:上海访员周思源)


带上生活物资,天热注意防暑

因为并存的天气和地理原因,我们在走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例如天气炎热或者目标企业距离较远等。为了应对这些预料的实际情况,我们也提前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例如带上防晒霜、带上足够的水和食物等(文字来源:上海访员周思源)

2、交通路线篇

预先规划路线,高效访问一路通

事先需要合理规划路线,力求一路通”。

(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姜之桦)


提前一天规划好的路线使我们小组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走访任务

(文字来源:上海访员周思源)


关注天气变化,探探受访者态度,按优先级规划路程

第一,由于这是一个实地的实践考察活动,当天的天气应当是首要关注的点。如果太热,酷暑难耐,或者是有大风暴雨预警,我们则可以对路线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我认为我们应该先挑选成功率较大的企业,亦或是将距离因素同时考虑在内。给到我们的在青浦的样本有14家,而初次在青浦调研的时间只有一天,那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量选取那些在平台和地图上搜得到的和离得近的企业优先寻访,而非按照列表一个个径直跑过去。

第三,我们在寻访动身之前,可以先打个电话探一探企业家或企业的状态,然后再规划路线。这样在找到地址前可以有一个心理预期,而且也能节省体力和精力。

文字来源:上海访员吴庆朋、李瑄

寻求工作者和居民帮助,小电动也是一种选择

在乡村调研的过程中,因为距离过远而导致无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可以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向村委会寻求帮助,向工作人员借车,或者是请求村委会帮助我们,村委会可以帮我们快速辨别出这家企业的创始人的现状,并迅速帮我们找到地址,节省了许多时间。二是可以寻找附近的居民或者是商铺向他们租用电车或者是有偿请求他们帮我们送到目的地(文字来源:河南访员韩依娜)

3、访问技巧篇

第一印象很重要,语言魅力得人心

在介绍来访的目的时说一些大家更愿意相信的话,比如是与北京大学一起做的调研,告知参加调研的好处无论是为经济现象研究提供真实的数据,还是有机会参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企业家“未名计划”(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孙鸽)


首先,亮明自己的身份,要强调学生的身份,从而让受访者不会有过多的戒备。其次,注意用词,有的时候“采访”这个词,会无意之间提高受访者接受访问的兴趣,“访问”这个词更容易让人接受。最后,一定要面带微笑,快速表述清楚来意和个人身份,以及说清楚问卷大意,态度很重要,亲和力一定要强。(文字来源:河南访员韩依娜)

以受访者时间优先,如有冲突也要记得约好下次时间

在被访者忙碌的时候,应以对方工作时间优先。访谈者需耐心等待,如当天没有时间,则当面约好下次见面访谈的时间(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姜之桦)


善用同理心和共情力,从受访者立场出发,拉近我们的距离

在访谈过程中,善于运用同理心和共情力,表达自己对被访谈者难处的理解,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进行访谈。(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姜之桦)


拉进与受访者的距离,让我们的调研冒着人情的热气,让调研取信于民、干出实效。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刘安妮


认真倾听,用心感受,虚心求教,如实记录

真问实问,让调研“接地气”。在今天下午的调研中,我们历经两个小时去实地找寻样本企业,不断地当面询问、电话沟通,最终成功采访到了一位鸡蛋饼店铺的老板。鸡蛋饼小小的店铺没有位置让我们坐下,老板拿出小板凳在马路边接受我们的调研询问。几个调研员在酷暑中更是蹲在路边与鸡蛋饼店铺老板进行调研,认真询问,详细记录中小微企业的“原声”。在调研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调研员问了这样的问题:“咱家店铺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几个”,在问出这道题时,我们都认为会做鸡蛋饼并不算是一个技术活,直到我们的督导员杨功赫老师反问我们:“你们有谁会做鸡蛋饼吗?大家都不会为什么它不算是专业技术活呢?”。这段对话让我清空了头脑中惯有的“偏见”,也深刻体会到了高手在民间的这个道理,调研中要始终放低身段,虚心求教,这样的调研才会真正的接地气

脚沾泥土,让调研“沾土气”。下午的调研中,我们在学校周围走了一万多步,从不停地找样本企业地址,到问邻里街坊,再到去往调研企业,走了大马路,也穿了荫间路,真正地走下去,调下去。本次调研的目的之一,就是听中微小企业的难题,解中微小企业的困境,真正地对企业访得真实、访得贴近,这样才能察得全面、察得精准,更好地将企业的生存状况、创新创业摸清,全面对中小微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多维度刻画,更好地推进对小微企业政策研究的开展。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刘安妮

及时追问,细心解释

企业家回答一些比较模糊的问题时要分层次的抛出问题调研结束时和企业家聊聊创业史,可以更全面把握调研信息。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孙鸽


调研重在一个“深”字,调查是否深入关键在于能否掌握第一手情况。既要按调研提纲进行,又不要提纲局限。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眼看、耳听、心到。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了解情况,力求详细掌握真实的情况。文字来源:辽宁访员张鑫



文字来源:上海访员周思源 吴庆朋 李瑄,辽宁访员姜之桦 孙鸽 刘安妮 张鑫,河南访员韩依娜

图片来源:上海访员周思源 吴庆朋 李瑄,河南访员韩依娜

图文编辑:左舒艺 邹思甜

审核:孙妍 左舒艺